综合资讯
日本海上自卫队现状及发展重点
发布日期: 2021-10-25 来源:奉薇 魏博宇 蓝海星智库 访问量:
海上自卫队是日本干预周边事态、走出国门的最主要军事力量。近年来,日本安全政策加速右转,架空“和平宪法”,不断突破“专守防卫”原则。在此指引下,日本不断推动其海战装备向大型化、远洋化发展,快速提升反舰作战、态势感知、防空反导、岛屿争夺、水下攻防等作战能力。
一、海上自卫队主战装备现状
当前,海上自卫队以水面装备、水下装备、航空装备为重点,建成由18型82艘舰艇、4型152架飞机、13型制导弹药构成的主战装备体系,具备较强的防空、反舰、反潜作战能力。
一是水面装备攻防兼备,具备较强的远洋制海作战能力。
主要有直升机母舰2型4艘、驱逐舰9型38艘、护卫舰1型6艘、两栖作战舰艇1型3艘。直升机母舰吨位和设计接近轻型航母,装备多种先进武器和电子设备和直升机,具有较强综合作战能力。驱逐舰大型化特征明显,适航性好、续航力强、通用化程度高,兼具防空、反舰、反潜等多种作战能力。护卫舰受吨位限制,反舰、防空力量较为薄弱,主要应对海上小规模冲突。两栖作战舰艇可投送中等规模兵力。
二是水下装备役龄较短、性能先进,主要执行战役战术层面的封锁和防御作战。
主要有“亲潮”级潜艇9艘、“苍龙”级潜艇12艘。两型潜艇排水量大、自持力强、静音性好、载弹量大,装备先进声纳、“鱼叉”反舰导弹、89型线导鱼雷,既可执行近海巡逻警戒任务,又可遂行远洋作战。受“专守防卫”政策制约,均未装备对陆攻击导弹,以执行战役战术层面的封锁和防御作战为主。
三是航空装备主要用于反潜巡逻,具有大范围海区搜索能力、快速到达能力和应召反潜能力。
主要有岸基反潜巡逻机2型72架、舰载反潜直升机2型80架。日本空中反潜机群仅次于美国,机队规模大、任务区域集中在周边海域,部署密度相对高,反潜手段多、速度快、能力强,可带MK46、MK44、MK50、MK60反潜鱼雷及深水炸弹等攻潜武器实施反潜作战,能配合美军实施前沿侦察、西太平洋海域持续监控、大规模封锁等作战任务。
四是攻防武器构成较为丰富,具备海基防空、反舰、反潜综合作战能力。主要有舰载防空导弹4型、反舰导弹2型、反潜导弹2型、鱼雷5型。舰载防空导弹可形成覆盖170千米的防空火力;美制“鱼叉”反舰导弹最大射程124千米,自行研制的90式SSM-1B反舰导弹最大射程150千米;反潜导弹主要为“阿斯洛克”/垂直发射“阿斯洛克”反潜导弹,最大射程16.5千米;现役鱼雷品种多、用途广、性能先进,可搭载在各级潜艇、驱护舰、舰载直升机和固定翼反潜巡逻机上。
二、海上自卫队新型主战装备
未来5-10年,日本海上自卫队将有多型主战装备列装:
一是“最上”级多用途护卫舰。计划建造22艘,首舰将于2022年3月服役,计划每年服役2艘,2027年将有10艘在役。该级舰满载排水量约5500吨,最大航速超过30节,装备1门Mk 45炮、16单元Mk 41垂直发射装置、1座“海拉姆”防空导弹系统,主要用于近海海
域作战,兼顾防空、反潜、反舰、反水雷、特种作战等多种作战任务,具有较高灵活性。

图1 “最上”级护卫舰
二是“大鲸”级潜艇。计划建造7艘,首艇将于2022年3月服役,计划每年服役1艘,2027年有5艘在役。该级潜艇水下排水量4300吨,配装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
,能够发射89型鱼雷和“鱼叉”反舰导弹,较“苍龙”级进一步提升了水下高速续航力和隐身性能。

图2 “大鲸”级潜艇
三是“出云”级航母。2艘“出云”级直升机母舰正在进行航母化改装,改装后可搭载F-35B舰载机、MV-22“鱼鹰”倾转旋翼机和反潜/搜救直升机,加上已拥有的先
进“宙斯盾”舰、多用途驱逐舰和常规潜艇,可迅速组建航母编队,大幅提高制海作战能力。
图3 “出云”级直升机母舰
四是P-1固定翼反潜巡逻机。空基反潜能力是海上自卫队发展重点,其研发的国产P-1固定翼反潜巡逻机正逐步替换现役的P-3C反潜巡逻机,计划共装备80架左右,目前已服役24架。P-1反潜巡逻机装备更先进的探潜设备和航电设备,飞
行速度快、航程远、作战半径大、信息化程度高,能以多种手段实施对潜探测,大范围海区搜索能力、快速到达能力、应召反潜能力远超P-3C反潜巡逻机。

图4 P-1反潜巡逻机
(蓝海星:奉薇 魏博宇)

相关附件:
相关新闻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王国强任中国船舶集团总经理 (2025-01-08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徐鹏任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、党组书记 (2024-12-30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海军076两栖攻击舰首舰下水命名 (2024-12-27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24世界名船榜揭晓!这3艘中国船上榜了 (2024-12-19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韩国船厂明年新船订单金额达500亿美元 (2024-11-21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未来10年全球新造船需求1.7万亿美元! (2024-11-20)